許多投資者和金融顧問,無論年齡或社會經濟地位如何,都可能犯同樣的可預期性的投資錯誤,因為他們被 投資偏見 所束縛,那也是人性的不變性。這些 投資偏見 ,無論是文化、情感還是認知錯誤,當試圖在不確定的條件下做出理性的財務決策時,都可能導致最糟糕的結果。
大多數人們對經濟和金融的投入都是採取理性的行動,在價格低和下跌時購買更多的商品和服務,而在價格高和上漲時則相反。但也有些例外,例如購買股票。當股價高且不斷上漲時,人們往往相信未來的預期回報也會持續在上升,反之,當股價價格走低並下跌時,人性往往會假設未來預期回報也會再下降,而風險同時在上升。
雖然高買低賣是常態,但投資的成功通常需要一種深刻的反文化和反直覺的方法。它不僅需要無視傳統智慧,而且實際上要做與這種“智慧”相反的事情。
傳統觀點認為股票是“有風險的”,而債券是屬於“安全的”,這是基於對風險的錯誤定義。上世紀50年代,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哈裡•馬科維茨(Harry Markowitz)在他的學術模型中,通過圍繞股票回報的永久上升趨勢(波動性)選擇上下波動來代表風險,從本質上定義了這一傳統智慧。但與馬科維茨的想法相反,波動性不是風險,暫時的下跌會是永久性的損失。
數十年來,投資者常常被許多令人不安的地緣政治和金融事件作為股票的“風險”,無論是古巴導彈危機、越南戰爭、1970年代的社會經濟危機(兩位數的利率、通貨膨脹和失業),1987年10月道鐘斯指數,1990年的儲貸危機,2000年互聯網泡沫破裂,9/11恐怖襲擊,甚至冠狀病毒。在此過程中,標普500產生的現金股息從1960年的2美元成長到60美元(成長了30倍)。
持有債券或現金是很重要,但這不是為了降低“風險”,一般來說,應該保持2-3年的現金或債券的流動性。因此適當的規劃好投資組合,以分散風險,並非是將全部或大部份的資金,全投注在高利潤的投資項目上,因為通常高收益的投資,同時也伴隨著高風險。
沒有人能完全準備的預測經濟或未來投資結果,所有成功的投資都是目標導向型和計畫導向型的,大多數人在投資中所去關注的都是錯誤的事情,正因沒有計劃及經驗,這也正如約吉•貝拉所說:“如果你不知道你要去哪裡,要非常小心,因為你可能到不了那裡。”說明了個人的 投資偏見 將會影響其投資結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