對許多美國人來說,2007年至2009年( 2008年金融危機 )的大衰退是一段艱難的時期。美國持續18個月,GDP下降4.3%,失業率達到10%。而 2008年金融危機 所影響的不止是美國,就連台灣也受到影響,那時的台灣股市震盪,失業率節節上升,對許多人來說是最黑暗的一年。
《金融時報》首席經濟評論員、《轉變與衝擊:我們從金融危機中學到了什麼——以及必須要學到什麼》一書的作者馬丁•沃爾夫告訴《商業內幕》,這場危機“教會了我們需更加理智地的行事”。”
據《財富》雜誌報導,金融危機中,大多數美國人並沒有意識到美國已經深陷債務之中。然而經濟衰退幫助人們理解了,如果不加以控制不良的貸款現象,這將對整個經濟造成可怕的負面影響。沃爾夫說,雖然他不能談論日常財政,但他相信危機給各國上了寶貴的一課。沃爾夫說“這讓我們意識到金融的脆弱性,讓我們意識到把金融穩定視為一種理所當然的風險。它使我們對金融弊端和金融不穩定的根源更加的警覺。從這個意義上說,這是一個痛苦且昂貴但必要的教訓。”
據《財富》(Fortune)報導,在金融危機之前,美國家庭債務占國內生產總值(gdp)的比例接近100%,而在經濟衰退後,家庭債務下降到80%左右。沃爾夫說:“金融危機此中讓許多人開始盡量的減少債務,在某種程度上為了生活,他們不得不這麼做。在一些國家中發現,當年金融危機中,所直接影響是家庭變向的償還了相當多的債務,這對原本處於危機中的家庭來說是非常有益的結果。”
羅素•塞奇基金會檢查了自1976年以來通過監測未來收集的50萬高中畢業生的資料。該基金會發現,金融危機與高中生對財富觀念的改變之間存在相關性,2008年的經濟衰退可能對年輕一代產生了類似的影響。沃爾夫說,經濟衰退使就業市場競爭更加激烈,購房難度加大,對年輕一代造成了負面影響,這可能也讓年輕一代在財務上將更加的謹慎。
根據研究,30%的學生說他們經常思考社會問題,這高於經濟衰退前的26%。而43%的經濟衰退時期的學生說他們認為‘糾正社會和經濟不平等’很重要,這種考慮似乎也延伸到了能源消耗和環境上。超過三分之一的學生表示,他們願意騎自行車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上班,而不是開車上班,在危機前這一比例為28%。
美國多德-弗蘭克華爾街改革和消費者保護法的通過,是為了防止類似的金融危機再度發生。消費者金融保護局和金融穩定監督委員會成立,是作為銀行業和華爾街的監管機構。沃爾夫說:“總體來說,全球在金融危機之後,所有受影響的主要國家金融監管都大大收緊了。為此很多監管都進行了加強,其監管更加全面化。”
VentureBeat稱,經濟低迷會帶來創業成功的機會,因為對人才和辦公空間的競爭減少了。在經濟成長時期,由於企業追逐同樣的資源,市場可能會過度飽和。例如Uber、Airbnb以及移動支付公司Square和Venmo都是在經濟衰退期間創立的。比如Groupon,它讓優惠券再次變得很盛行。據《時代》雜誌報導,Groupon在 2008年金融危機 後的經濟衰退末期,開始受到消費者的歡迎。